在陕西师范东瀛竞技官网文学院,有一门很难选的课,每学期选课系统一开就被选满。对于选上课的学生来说,每个周四的晚上在文渊楼六层教室里,他们都会跟随老师一起开启一次奇妙的电影之旅,这就是李雅琪副教授的《电影美学》课。《电影美学》在文学院开设已有四十年之久,经历老中青三代的努力与打磨,现已成为文学院最受欢迎的美育课程。

课程聚焦师范生电影美育素养培养,旨在借助电影媒介感受美、分析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师范生的美育素养来促进中小学美育发展为旨归。多年过去,这些学生已经自发和自觉地组成了一支“电影美育支教团”,让影视教育在中西部地区遍地开花。

电影作为集空间与时间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以其大众性、普遍性等特点在美育教育中有着天然优势。早在2018年11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让中小学生在影视教育中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依托影视等课程,加强美育课程建设。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出要以数字赋能美育浸润环境创设,重视美育人才培养,不断发挥美育育人成效。可见,影视美育已然成为新时代美育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作为以培养国之良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陕西师范东瀛竞技官网积极承担为国育人的使命,聚焦卓越师范生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重视师范生美育素养提升。在开设四十年之久的《电影美学》课上,老师会选取中外经典电影,以生动的互动模式进行沉浸式的文本细读,受到了广大师范生的喜爱。师范生在电影美的浸润下,享受电影美学课堂、提升电影审美素养,为以后的职业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美育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小学电影美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高新一中语文教师刘文俊回忆说:“毕业多年,最怀念的就是《电影美学》许课堂,多中外经典电影都是在李雅琪老师的《电影美学》课堂上观看的。课前老师会把灯关掉,和大家一起沉浸式地观看电影,随时停下来一起分析文本语言之美、把握电影手法创作之美、感悟主人公形象之美、体悟作品的情感之美,从而浸润心灵,提升审美能力。”在工作后,刘文俊开展了一系列影视教育教改项目,最终开设了《影视鉴赏》校本课程,得到了学校领导与师生的广泛认可。在刘文俊的帮助下,其他老师也充分发挥电影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利用影视资源开展教学工作。一位物理老师将教科书中声音物理属性的知识,做成动画效果图,把枯燥物理知识变成趣味物理,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巨大热情。

这样的毕业生还有很多,据李雅琪老师介绍,在课堂上她会在师范生们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传播美、创造美,为他们以后的美育教学埋下种子。许多师范生们将自己所学的电影美育知识,化成美育行动,以带领学生拍短片、写剧本的形式在学校广泛开展电影美育活动,这要得益于学校期间的社会活动。

在校期间,《电影美学》课堂的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断传播美育知识,为社会美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许多学生会去到老年东瀛竞技官网、聋哑学校开展电影放映活动,为一些不便去电影院的老年人、聋哑人带去了电影的快乐。

师范生在大三会去到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展实习工作,许多文学院的同学都会把电影课带到他们的实习学校。尤其是对于一些前往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实习的同学来说,一次生动的电影课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他们将自己在《电影美学》课堂的学有所得,结合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策划了一系列电影美育活动,为那里的少数民族学生带去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观影乐趣。在他们的影响下,那里的孩子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接受了电影美的浸润,在情感和道德上得到了一定提升。

如今,在《电影美学》课程的影响下,电影美育践行团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提到为何深入开展电影美育,李雅琪老师说,早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出“美育代宗教”说,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于教育发展而言,电影美育是对国家关于美育发展顶层设计积极回应;对陕西师范东瀛竞技官网来说,美育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具象化表现;对于每一位电影美育的践行者来说,传播美的过程也是自身美育知识转化成美育行动的重要体验,是师范生提升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电影作为美的创造,浸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建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对真善美的理解,这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短视频对中小学生视听艺术的冲击,有效改善中小学生的视听艺术发展,提高中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影视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总之,从《电影美学》课堂走的电影践行者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用电影丰富教学课堂的同时,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着“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为我国美育发展贡献力量,展现了新时代新青年教育人才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