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延安很多次了,却一直没去过延安中学,这个遗憾终于在今年5月初补上了。由于没有采访任务,加之读过延安中学郭博校长写的《红色教育 初心难忘》一文(刊登于《教师报》2023年4月26日6版文苑),对他在文中写到的延安中学教育史馆特别向往,便直截了当地向郭博校长提出到延安中学教育史馆参观学习的请求,郭校长爽快答应,还热情地给我们一行人安排了优秀的讲解教师。

在参观延安中学教育史馆前,郭博校长安排我们听了一节高一的常态班会课。高一(2)班主任孙志玲老师给学生们上的班会课是《追寻信仰之光,青春挺膺担当》,很是契合五月的五四青年节和劳动节的节日氛围。

孙老师设计了四个环节,从聆听总书记“五四”寄语,到“追忆先烈事迹,追寻信仰伟力”,再到“重温路遥之思,拨开信仰迷雾”,最后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作为我们延安这块热土上的新一代青年学子,你们的信仰是什么?”“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寄语,你们准备如何回答,又会如何行动呢?”孙老师告诉学生不着急回答这些问题,要好好的思考思考,用行动来展现自己对信仰的坚定追寻。

不知不觉班会课很快结束了。这节班会课让人难忘的地方很多,学生表演路遥内心的问答、孙老师丰富的课件内容、学生朗诵延安青年的心声,等等。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孙老师让学生不急于回答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不断地追问自己,追问自己的信仰是什么?追问自己是否用行动在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如果这样的追问伴随着我们的一生,那这一生最起码不会过得浑浑噩噩,最不济也达到了“见自己”的境界。

看着学生们课后依然深思的模样,我也在内心问自己:我的信仰是什么?我在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行动吗?……带着问题,我们走进了延安中学教育史馆。

2015年建成的延安中学教育史馆位于延安中学枣园校区西南角,对着史馆正门看,右手边是一尊石刻,上面刻有毛泽东同志在1947年转战陕北途中,向延安中学学生任远志的题字“光明在前”四个大字。史馆正门左面的墙上是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延安中学考察时的殷殷嘱托:“希望延安中学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勉励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步入史馆,映入眼帘的是延安中学首任校长蔡子伟先生的塑像,背后的浮雕墙左上角“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几个大字,让人不由心生敬畏和自豪。

在解说员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史馆展陈面积达760平方米,以延安中学发展的历程为主线,以“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为主题,通过大量的实物、史料、图片、文字、音视频,全面展示了延安中学光荣历史和丰硕办学成果,彰显着“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勇于担当,光明在前”的延中精神。

1938年7月,边区政府开始筹办陕甘宁边区中学,8月边区中学成立,经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周扬举荐,蔡子伟担任边区中学校长。9月1日开学,8日正式上课,10日举行开学典礼。蔡子伟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提出:“要把边区中学办成真正的国防教育模范。”当时的边区中学有教师10人,学员200多名,学员分三个队。

看到当时边区中学的办学方针,一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使学生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三是培养学生的民主集中精神和民主作风;四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和劳动习惯;五是培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校风。这些内容在当代依然闪耀着永恒的教育之光。

在《薪火传承话初心——延安中学校史中的红色记忆》一书这样描写边区中学创办之初,一穷二白却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景象:没有校舍,学校就在延安凤凰山下的城隍庙里办学,几间破庙房里,中间隔开,一半边区中学用,一半鲁迅小学用。靠北墙一个露天大灶,两个锅台,两口大锅,后来才搭建了一个防雨席棚。一队学员住在破庙里,地上铺了草,白天上课,晚上睡觉。二队学员借用小学部教室上课,三队学员没有教室,只能在院子里上课。二、三队学院都住在周围群众家里。没有粉笔,就用木炭粘土做粉笔;没有桌子,就用一块小木板,放在膝盖上当课桌;没有凳子,就坐在地上,进行野外教学;没有毛笔纸张,就用沙盘练习写字;没有课本,教师自己编,自己印,边编边教,有时就干脆不依靠课本,仅凭理解和记忆来学习。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课程,只要教员们有一本书,就可以进行教育。师生自己去很远的仓库背小米,自己种菜,自己挑水,冬天取暖的木炭,自己去山里烧,白手起家,一切都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

教育史馆内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其中一组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边区中学校园里的真实场景,有学生整齐地端坐在小凳子上听老师在露天讲课,有学生们在窑洞前五六个人一组在进行小组讨论,有在大树下围坐一圈讲故事,也有打台球、做操、军事训练、纺线劳动的场景。边区条件虽苦,但学生们都是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的样态也是灵动多元,这样的教育才造就了一批抗战建国的栋梁之材。

讲解员教师说,经常有前方的战士回到延安后看到自己或者同事的孩子在学校上学的场景,特别感动和满意,在前方作战更有动力。延安的学校就如同一把把革命火种,点燃希望,照亮未来!

看着一幅幅照片,听着一个个故事,不禁感叹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多么艰苦的条件都打不倒边区中学的师生,他们心中有救国图强的坚定信仰和教育追求,有坚信光明在前的胜利信心,物质上的贫乏更加凸显了他们精神的富足。反过来想想当下,物质条件富足,却往往容易“躺平”,少了那股子没有条件便创造条件也要勇敢向前冲的拼劲。如何做好新时代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认真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延安中学教育史馆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党史宝库,不同时期的照片、书信、题字、报道等史料生动展现了我们党的教育奋斗历程,不仅是延安中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宝贵教材,也是我们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力量之源。

史馆中丰富的史料得益于延安中学一代代校领导们重视学校历史资料的留存和整理汇编。延安中学教育史馆负责人李翔瑞老师,为了找到老校长彭黔生革命烈士的照片,到彭黔生的家乡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查找,最终在彭校长80多岁的弟弟家找到仅有的一张照片,也让教育史馆中校长图集更加完善。

在修建教育史馆后,学校还组织出版了《薪火传承话初心——延安中学校史中的红色记忆》《红色基因代代传 延中故事》等书。学校也为了不断充实完善延安中学教育史馆的展陈,向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长期征集校史资料。

“每次到我们延中的教育史馆,像是接受一次教育洗礼。站在新的起点上,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会坚持用延安精神武装自身,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深刻领悟‘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让延安这块革命圣地,开出绚丽的花朵,让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的教育初心,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校长郭博坚定地说。

永葆初心,坚守信仰,砥砺奋进,光明在前!

责任编辑:刘昕